“新劳动教育”断想——如何在中小学开展新劳动教育?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提出“新劳动教育”这个概念,并非要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而是要强调今天的劳动教育理应和过去有所不同。
由于劳动本身应当成为一种享受,因而新劳动教育没有理由不成为快乐的教育;由于劳动本身应当有助于人的完整发展,因而新劳动教育没有理由不具有知情意行的全面性;由于劳动本身常常需要相互协作,因而新劳动教育没有理由不成为和谐的教育;由于劳动本身是需要创造未来的,因而新劳动教育没有理由不面向未来。
新劳动教育理应成为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旨归的“完整的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可以因情而异,但其旨归都在于助益学生的完整发展。不能想象,在“完整的教育”中,劳动教育可以被“边缘化”。不论从理论来讲,还是从实践来看,在“完整的教育”中,没有任何一种教育应当被边缘化。——吴康宁《“新劳动教育”断想》
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今天,我们特别与您分享来自富春七小校长章振乐的这篇文章,带您探寻“新劳动教育”的实质、内涵和思路。
富春七小的“新劳动教育”课程群以尊重兴趣、基于经验、联系生活、多元选择、着眼发展为理念,依托“开心农场”开发了农事劳作课程、劳动创意课程和快乐生活课程三个课程群。——章振乐《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文章附后)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新教育究竟是什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劳动教育”断想
原创|吴康宁
来源|无索味微信公众号
时代变了,劳动本身变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变了,难道劳动教育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一成不变?
2014年9月4日、12月30日、2015年8月29日,先后三次与常熟市石梅小学时任校长顾泳讨论该校课题,均谈及有必要在该校劳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劳动教育”的问题。其后虽无专门研究,但时有思及。2019年11月9-10日在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参加“江苏省名校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朱爱华)研讨活动”,谈到南京市六合区明德小学郑雪峰校长的拟研课题“大田园中乡村小学生劳动教育活动体系建构”时,再次专门触及“新劳动教育”的话题。如此断断续续,点点滴滴。一念之下,不揣浅陋、零碎,权且分享于后。
“新劳动教育”的理由
“劳动教育”作为一个教育范畴、一种教育实践,其存在的必要性本身无需赘言。不论是站在国家发展的立场上,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劳动教育都不可或缺。
提出“新劳动教育”这个概念,并非要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而是要强调今天的劳动教育理应和过去有所不同。如同“新高考”、“新课改”、“新基础教育”等一样,“新劳动教育”也是说得通的。
提出新劳动教育,有其理论依据。教育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与时代脱节的教育既不明智,更不会成功。劳动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时代变了,劳动教育却依然如故,或者新瓶装旧酒,那就只能为时代所弃了。相对于传统的劳动教育来说,变化了的时代需要新劳动教育。
新劳动教育也是现实的需要。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当今时代,“劳动”的内涵难道就没有发生变化?学校的劳动教育难道就不需要在传统的劳动教育基础上有新的拓展和提升?时代变了,劳动本身变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变了,难道劳动教育就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一成不变?难道不需要探索同这些变化相适应的新劳动教育?
“新劳动教育”中的“劳动”
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便可知道,“劳动”这个词有两个涵义,一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二是“专指体力劳动”。传统的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显然是这里的第二个涵义。也就是说,传统的劳动教育其实基本上是“体力劳动教育”。这当然有其无法撇开的历史背景,或者说有其特定的历史合理性,不能盲目否定。
即使在新劳动教育中,体力劳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之一,没有体力劳动的劳动教育无从谈起。问题在于,新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总不能只是体力劳动吧,尽管体力劳动有助于认识劳动价值、形成劳动意识、习得劳动知识、珍惜劳动成果;而且,新劳动教育中的体力劳动本身也不能只是“田间体力劳动”吧,尽管通过田间体力劳动可以更多地亲近自然。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几乎无处不在的今天,纯而又纯的毫无技术含量或者几无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本身已日渐减少。有鉴于此,新劳动教育中的体力劳动该是怎样的体力劳动呢?纯体力劳动?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若兼而有之,大致怎样的比例比较合适?
更麻烦的是“脑力劳动”的归属问题。新劳动教育中的劳动究竟包不包括脑力劳动?如果不包括脑力劳动,是否意味着除了耕种、养殖、内务整理之类的活计之外,“计算机使用”、“科技物品设计”、“机器人制作”等等是否都不是新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并因此而都不是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如果包括脑力劳动,则是否意味着所有学习活动本身也都是劳动,都应纳入劳动教育的范畴?如果不纳入,逻辑上会不会出现问题?如果纳入,实践中会不会出现麻烦?
新劳动教育的地位
新劳动教育理应成为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旨归的“完整的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可以因情而异,但其旨归都在于助益学生的完整发展。不能想象,在“完整的教育”中,劳动教育可以被“边缘化”。不论从理论来讲,还是从实践来看,在“完整的教育”中,没有任何一种教育应当被边缘化。
新劳动教育需要在三个方面促成劳动教育实现根本转变。一是需要增强功能,扭转迄今劳动教育的“局限化”偏向,使劳动教育的作用从促进学生局部发展转变为带动学生整个人的成长;二是需要拓宽视野,改变迄今劳动教育的“眼前化”倾向,使对于劳动教育的思考与设计从立足于眼前转变为展望到未来;三是需要提高地位,改变迄今劳动教育的“边缘化”状态,使劳动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位置从边缘地带转变为基本部分。
“新劳动教育”的作用
不能就事论事地理解新劳动教育的作用。新劳动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让学生学会具体劳动本身(职业教育除外)。说得直白一点,学会某种劳动、或某几种劳动的技能本身又能怎样呢?能有多大作用呢?难道说学习锄地拔草,就是为日后以务农为生做准备的么?学习裁剪布料,就是打算日后当裁缝的么?人世间劳动的种类何其多,究竟要学会多少种劳动才能为将来就业做好足够准备?
新劳动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在“心”、“脑”、“身”三方面都发生积极变化。事实上,一种好的劳动教育是可以促成学生这三方面变化的,因为好的劳动教育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心”,引导学生的心灵,磨砺学生的精神品质;可以作用于学生的“脑”,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可以作用于学生的“身”,赋能学生的肢体,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新劳动教育的特征
石梅小学在其“新劳动教育”研究方案中提出,“新劳动教育”应当是快乐的教育、全面的教育、和谐的教育、面向未来的教育。
这是可以从对“劳动”本身的理解入手予以论证的。这里的逻辑比较简单、明了 —— 由于劳动本身应当成为一种享受,因而新劳动教育没有理由不成为快乐的教育;由于劳动本身应当有助于人的完整发展,因而新劳动教育没有理由不具有知情意行的全面性;由于劳动本身常常需要相互协作,因而新劳动教育没有理由不成为和谐的教育;由于劳动本身是需要创造未来的,因而新劳动教育没有理由不面向未来。
新劳动教育不存在统一模式,新劳动教育本身需要多样化。既不可能指望城市学校、尤其是处于市区中心地段的学校能像不少农村学校那样拥有十分宽敞的校园以及校园外的田园,以至于能让学生一边“悠然见南山”,一边学习农业生产劳动;也不可能指望边远乡村学校能像许多城市学校那样拥有足够的设施设备器材及指导教师,以便让学生享有学习制作各种科技物品的必要条件。新劳动教育,在达到某种最低标准的前提下,需要因地制宜,需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与校本资源。可不可以认为,在所谓的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中,劳动教育的学校间可比性或许最小?
不能把新劳动教育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不能一旦实施了新劳动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效,就把学生的各种发展成绩都记到新劳动教育的功劳簿上,戴上新劳动教育的勋章。单枪匹马的新劳动教育没有那么大神通,就好像单枪匹马的德育、智育、体育或美育都没有那么大神通一样。
如同其它教育方面一样,在新劳动教育方面,学校的作用同样不是万能的。没有家长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各方面的实际支持,学校的新劳动教育必定事倍功半,很难行稳走远。就目前状况来看,对于学校实施新劳动教育,还很难说“广大”家长是否会给予前所未有的积极配合,社会各方面是否会给予前所未有的实际支持。
但,所谓“新劳动教育”,究竟“新”在哪里?还真需要好好想一想。已有的一些说法,似乎本身就少一点新意。
新劳动教育,想说爱你不容易!
再说“新劳动教育”
原创|吴康宁
来源|无索味
不妨“挂羊头卖羊肉”
劳动中的“体力”与“脑力”
让学校自主、自在、自觉地去想、去说、去做
再说“新劳动教育”——忽然想到之五十
小文《“新劳动教育”断想 —— 忽然想到之四十九》推送后,不少微友予以点评,给我启发,同时也提出问题。限于精力,对其中部分问题稍加归纳,简要回应如下。
怎么对劳动教育问题感起兴趣来了?
兴趣,其实是一个多少有点奢侈的词。我们成年人所做的事情中,究竟有多少是自己感兴趣的?其实,即使对如今作为非成年人的学生(儿童)来讲,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还是交代一下推送小文的动机吧。
虽说“劳动教育”在眼下已然成为一个热词,但笔者毕竟不“搞”劳动教育,所以并无专门深入探讨劳动教育问题的打算,只不过偶尔有过点滴思考。
之所以推送小文,是因为笔者近来忽然发现见诸于媒体的有关“新劳动教育”的讨论的文字报道中,有些观点的言说逻辑和遣词造句同笔者这些年在某些场合间或就“新劳动教育”问题的口头谈论别无二致。如此一来,倘若笔者今后要继续谈论、尤其是撰文阐述自己以前业已表达的观点的话,岂不是非得引用上述报道中的有关文字了么?不然的话,岂不是有“剽窃”他人观点之嫌了么?那就真要让人啼笑皆非了。
考虑到此类现象屡见不鲜,且非笔者独有感受,所以才“毅然决然”推送一下小文,并特意在开头添加了笔者谈论“新劳动教育”问题的有关时间脉络。
其实,“新劳动教育”这个词本身也并非笔者首先使用。早在2012年,浙江省富阳市富春第七小学章振乐校长便“萌生了以‘天人合一,人事相趣’为宗旨的‘新劳动教育’理念”(章振乐:《“新劳动教育”:让人事相趣》,人民教育2014年第8期),并在该校进行了富有自身特点的一系列探索,取得丰硕成果。
当然,究竟怎样的劳动教育才能算是切实因应时代需要的新劳动教育?这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是可以深入探究的。
真的需要探索“新劳动教育”吗?
小文里已经说得很清楚:时代变了,劳动教育若是依然完全因袭过往,拒绝与时俱进,必定会有碍学生成长发展,终将为时代所弃。不只劳动教育是这样,其它教育乃至其它任何社会活动,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是时代呼唤着、是生活在当下的学生(儿童)们成长发展的需要呼唤着“新劳动教育”。
当然,这并不是说时代变了,关于劳动教育的一切统统都得另起炉灶,改弦更张。那就不是“改变”二字便可简单指称的了,那就叫“摧毁”了。历史一再表明,摧毁几乎没有不“矫枉过正”的,到头来几乎没有不在事实上成为“折腾”的。
傻瓜才会拒绝与时俱进,疯子才会一切推倒重来。搞(还是说“搞”吧)劳动教育,搞教育,不管搞什么,都既不能傻,也不能疯。
这就不难看出,新劳动教育,是在反思传统的劳动教育基础上因应时代需求的改造与创新。这样的改造与创新并非轻而易举,绝非喊一句响亮的口号、设一门新鲜的课程、搞一些好看的活动、开一点热闹的论坛便可走出一条新路来的。新劳动教育,需要诚心的、用心的、智慧的探索,需要新的探索。
“新劳动教育”不会又是挂羊头卖狗肉吧?
一个“又是”,等于在说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早已有之,且层出不穷。
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领域、任何一项活动,都免不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都会有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发生。不只如此,古今中外,挂羊肉卖狗肉的现象确如过江之鲫,而且频频出现,以至于世人早已见多不怪,觉得很正常。但,总不能因为难免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总不能因为这种现象既多且频,于是连挂羊头卖羊肉的事也不敢做、不愿做或不屑做了吧。只要羊头是真实的、不难看的,那就坦坦然然地挂真羊头、老老实实地卖真羊肉,不也可以吗?同理,明确地“说”“新劳动教育”,然后扎实地“搞”“新劳动教育”,不行吗?
当然,即使不挂羊头,也照样可以卖羊肉的,“只做不说”自然没什么不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又做又说”。细想起来,“说”其实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既然要说,就得正确地说、合理地说,那就需要用心思考,深入探讨,尽量避免说错;而且,更重要的是,既然说出来,就得说到做到,那就需要指向行动。这样,“说”就成了“做”的一种先导。
进一步来看,我们还会发现,“只做不说”有时实际上是行动者的一种比较“狡猾”的伎俩,因为行动者不用冒“说”的风险,无需担心人们把Ta的“做”同Ta的“说”加以对照。
就笔者个人倾向而言,由于特别鄙视“夸夸其谈”,所以过去一直比较欣赏“只做不说”;如今虽说依然讨厌夸夸其谈,却并不赞同总是“只做不说”,而是觉得许多事其实是需要“既做也说”的。因为,说出来,就得有胆量接受品头评足,就得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这意味着,说出来,你就无可躲避;说出来,就得有所担当。
这样来看,“搞”“新劳动教育”,是不是也需要“既做也说”呢?前提当然是真说、真做。
至于可能会有人(或许不在少数)热衷于“挂羊头卖狗肉”,以“新劳动教育”之名干些其它的活计,那就由他们去吧!大千世界,本来就无奇不有的。历史总归会为“挂羊头卖狗肉”者安顿相应位置的。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区分是不是太老套了?
人是一个整体,是身心合一的整体。不要说劳动了,人的任何活动都是身心联动的产物,或者说,是体脑配合的结果。至于这种联动或配合是否符合人们所期盼的某种“协调”、“和谐”的“专业水准”或“艺术化程度”,则另当别论。
想想看吧,假如没有大脑发出的指令,那么,纵有结构再完美的喉、舌、唇,也是说不出任何话来的,因为作为“体”之组成部分的这三个器官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说、怎么说;同样,反过来,假如没有喉、舌、唇,那么,聪明的或愚笨的大脑该往哪发出说话指令呢?或者,假如这三个说话器官有功能障碍,那么,大脑发出的说话指令又如何能得以不折不扣地执行呢?因此,说话,同理,包括说话在内的人的任何行动或活动,都是由“脑”和“体”共同完成的。也就是说,根本没有完全的、彻底的、纯粹的“脑的活动”或“体的活动”。
问题是,就“体”和“脑”的参与程度及贡献程度而言,人的不同活动之间毕竟是有区别的。在有些不同活动之间,是存在明显乃至根本区别的。哲学家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与农民弯腰插秧,虽说都是人的活动,都有“体”和“脑”的共同参与,而且两者缺一不可,但“体”和“脑”在这两种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及贡献程度显然是大不同的。哲学家的活动以“脑”的参与为主,其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脑”的贡献如何;农民的活动以“体”的参与为主,其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体”的贡献怎样。
在这个意义上,把哲学家的劳动称为“脑力劳动”,而把农民的劳动称之为“体力劳动”,应该并无不妥。所谓“脑力劳动”,全称其实是“脑力为主的劳动”;同理,所谓“体力劳动”,全称其实是“体力为主的劳动”。
顺着这个逻辑,如果以“体力”与“脑力”的付出为依据,就容易发现,人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劳动)可以组成一个长长的连续系列。在系列的一段,是所需体力很多、所需脑力很少的所谓“体力劳动”;另一端则是所需脑力很多、所需体力很少的所谓“脑力劳动”;其它各种活动(劳动)则介于两端之间,包括三种类型。一种为偏向于左端,或可谓“偏体力劳动”;一种为偏向于右端,或可谓“偏脑力劳动”;还有一种则基本落在整个系列的中间,或可谓“体脑均衡的劳动”。
三天前(12月1日)推送的小文《“新劳动教育”断想—— 忽然想到之四十九》中说到:“传统的劳动教育其实基本上是“体力劳动教育”。其中的“体力劳动”便是这里上文所说的“体力为主的劳动”。
体力劳动、脑力劳动都已经异化了,新劳动教育搞不出名堂来的!
岂止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在如今这样一个极其功利、极其浮躁的时空里,还有什么东东没有被异化过?除了异化本身!至于会不会有人认为连异化本身也早已被异化,那就不得而知了。
笔者所希望的是,劳动教育,千万不要“又是”纸上谈兵而已,千万不要“又是”仅仅自上而下硬性推动而已,千万不要“又是”一阵风而已。
窃以为,学校中的任何教育,说到底需要校长和教师们自主、自在、自觉地去想、去说、去做。而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或应在于为校长和教师们自主、自在、自觉地去想、去说、去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
如果学校和政府部门都尽到了自己该尽的责任,新劳动教育也好,或是其它什么教育也罢,怎么会搞不出名堂来呢!当然,我说的是“如果”。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还是得尽力去想、去说、去做。不想、不说、不做,那就真的毫无希望可言了,真的什么时候都可以洗洗睡了。
新闻链接——
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
原创|章振乐
来源|人民教育
章振乐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校长。
民小编说:11月26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当天,人民教育家、改革先锋、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为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题字,点赞富春七小新劳动教育。
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今天,我们特别与您分享来自富春七小校长章振乐的这篇文章,带您探寻“新劳动教育”的实质、内涵和思路。
劳动意识是当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但是劳动素养的缺失如今已成为较为普遍的事实。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以下简称富春七小)对校内的2000名学生进行“劳动状况”调查时发现,91%的学生缺乏真正亲历农耕劳动的体验。
因此,富春七小汲取传统劳动教育的精华并进行拓展创新,从回归自然的视角切入,将走进田野、体验劳作、分享爱心、快乐成长作为劳动教育的内涵,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生产、生态中体验、学习、实践,实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转型。
1
明确劳动教育的时代使命与内涵
新劳动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我们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从立德树人的视角对劳动教育进行了诠释和架构。我们认为,新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形态;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的局限,让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真实问题,在实践中创新,学会合作分享;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从工具性到存在性的转型;在实践形式上,从单一走向多元、整合。
明确了新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明确了今天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路。富春七小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对新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化架构:一是基于“开心农场”平台和家校资源,开发了农事劳作和劳动创意课程以及家校联动与融合快乐生活课程;二是创新亲近自然的学习方式,让儿童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课题研究式、项目整合式、主题探究式、综合展示式学习;三是以制度规约和多元评价搭建支持系统(如图1)。
2
体系化开发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富春七小的“新劳动教育”课程群以尊重兴趣、基于经验、联系生活、多元选择、着眼发展为理念,依托“开心农场”开发了农事劳作课程、劳动创意课程和快乐生活课程三个课程群(如图2)。
从结构上看,每一个课程群由若干具体子课程组成,并以若干项目组块的形式予以实施。
课程群涉及人文、科学、艺术、语言、道德五大领域。“农事劳作”是其中最具特色的课程群,下设“开心农事”“田野放歌”“快乐种植”“爱心分享”四个子课程模块,在四个子课程模块之下又开发了“节气课程”等10多项课程(如图3)。
劳动创意课程群包括“小小农科院”“当代小农夫”“智慧小鲁班”等子课程;快乐生活课程群设有“生活整理”“开学活动”“成长30事”“志愿服务”等子课程。丰富、多元、体系化的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达成育人目标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有力的依托。
3
创新劳动教育学习方式
“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在于以项目或项目组块的方式推进,打破课程界限。
跨学科的项目整合学习
“开心农事”模块的学习以跨学科的项目整合学习为主,包括二十四节气、农场小作家、田园古韵等。
“二十四节气”课程通过“开心农场”与农历节气结合,让孩子经历学科整合的项目学习,通过观察、访问、调查,倾听自然声音,绘写自然笔记,参加与街道联办的节气风俗活动,亲近传统文化,感知节气之美。在不断实践中,编撰出版了《大地上的劳作:二十四节气亲子书》。
“农场小作家”则是基于“开心农场”的习作项目,为儿童搭建了一个观察发现、实践锻炼、总结提炼、分享交流的习作载体,激发儿童视角的文字表达,引导儿童以快乐、积极的心态去参与劳动、关注生活,产生体验、迁移感受,培养想象力,提高习作水平。
“田园古韵”是具有人文特色和文化创意的整合项目,它将劳作与别具风味的小古文吟诵和创作结合,通过传授历史人物、史实、风俗、典故等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知礼、明理,丰富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自信与热爱。
基于年段的主题学习
围绕“快乐种植”模块,每一个年级都有种植主题,按主题开展劳动学习。这样的学习主题明确、知行合一,把走向自然、回归生活、感悟人生融为一体。
比如“蚕豆种植”是基于“开心农场”的主题式学习项目。在项目中,学生自选蚕豆种,并亲历播种、长叶、开花和结果的劳作过程,感受劳动之美。
“种桑养蚕”项目的学习流程包括桑苗选取、扦插、管理、桑叶采摘和养蚕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在“朵朵葵花向阳开”项目中,学生可以学习向日葵名称由来、生长环境、向阳之谜等相关知识,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向日葵种植活动,围绕播种、移植、养护、加工等开展小课题研究,从中获得最直接的感知和技能。此外,还有“油菜花开金灿灿”“豆蔻年华”等主题活动,让每一个孩子亲历播种、开花、结果等植物生长的全过程,感受生命的成长历程。
基于社团的课题研究式学习
以“小小农科院”为主的劳动创意模块,主要有“小小农博士”“探秘土壤”“农具博物馆”。这些学习活动最大的特点是研究性强。学生们组成社团,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活动。不但丰富了学习方式,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意识。
其中“小小农博士”主要围绕各年段种植蔬菜活动设计出若干探究性学习项目和小课题,让学生在小课题研究中学着探究,成为农场探秘的“博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秘土壤”以土壤、植物的研究为切入点,在种植活动开展之前,组织学生到“开心农场”采集土壤样本开展调查研究,并在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土壤的pH值、有机质、水分、光照、气温等指标进行化验或测量,学做土壤分析师。
“农具博物馆”的成立则借助了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不同农具的用途,加深对我国悠久农耕历史和丰厚农耕文化的了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基于社会公益的综合展示式学习
开展劳动教育,我们怀着一个朴素的目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爱心义卖、垃圾分类和志愿者服务等课程就重在通过参与、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价值观。
收获节期间,学生写倡议书,开展义卖活动。通过合作完成割菜、清理、销售、理财等工作,义卖收入存入基金,用于公益爱心捐助。学生从中感悟劳动创造一切、财富源于劳动的价值观,养成“劳动从我开始”的社会自觉。
我们组织学生在校园和公共场所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劝导市民、同伴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可再生垃圾,既变废为宝又清洁环境,学生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用自己的劳动可以创造美丽乡村,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环境变化。
学校少先队在全校层面成立志愿者服务总队,在班级成立志愿者服务中队,到车站、公园等场所开展志愿者服务,或为失明者引路,或清洁环境,或劝导行人自觉遵守交规,四年级学生还定期维护设立在公交车站的共享书吧,用稚嫩的小手撑起社会的大责任,用力所能及的劳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感恩社会。
此外,学校还在智慧小鲁班课程模块中开设“小小匠作坊”项目,开展创意学习;在快乐生活课程中开设“亲子劳作”和“果实分享”项目,传递劳动祝福与希望;在成长30事课程模块中开展猎奇类学习、十周岁成长礼等活动,丰富新劳动教育学习方式。
4
以制度规约和多元评价搭建支持系统
校园节日、班级承包制和最美农场、小小农博士评选是支持系统,保障了新劳动教育的有序推进。
以制度规约新劳动教育的实施:
“开心农场”实行承包责任制,分片划出责任区,分到各班管理,四季轮种农作物。全体学生互相协作,在共同承担劳动职责、共同分享劳动果实中体现劳动的价值,体会劳动的伟大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以校园节日支持新劳动教育的推进:
“采摘节”是蔬菜成熟时节举行的校园节日活动,是各年级劳动成果的大展示,它结合义卖,所得款项直接捐赠省内结对学校。
“农事运动会”是收获节举办的运动会,学生、家长均可参加。包括推独轮车比赛、农事知识比赛等项目,将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知识与技能比武等融为一体,感受劳动的价值与丰收的快乐,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强化社会责任。
以评价助推新劳动教育的实施:
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劳动成果与技能的机会,围绕富阳区“最美行动”的倡议,学校定期开展“最美农场”评选。评选标准包括农场里的知识、作物、布置等,将学生引入农耕文化和农业知识的探究中,评选出蔬菜、农具、农事等各类“小小农博士”和“劳动小能手”。评选出的“农博士”“小能手”还会带领同学参加“开心农场”的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新劳动教育的良性互动。
5
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推动学习方式走向多元、教师育人理念自然转变
目前,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师生成长的优质平台。
从课堂走向田野的过程中,学生的成长方式更加多元。
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异常突出,从课堂走向田野,从课本到自然,蔬菜、土壤、昆虫等这些司空见惯却又如此陌生的事物进入学生的学习内容,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有了实实在在的自然反映。以田野为课程载体,学生在亲手开垦、播种、培育、收获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直接认识和直接体验。
新劳动教育促进了由知识育人向实践育人的华丽转身,实现了育人模式的转换,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推动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研究期间,学生的科技小制作、小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数量明显增加。
教师的育人理念自然转变,课程研发水平大大提升。
围绕新劳动教育,教师们立足“开心农场”开展“田野课堂”系列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并逐步接轨拓展性课程,以“农事”特色课程为主要方向,挖掘田野资源,改变课程实施方式,转变育人理念,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较高水平的物化成果,《朵朵葵花向阳开》等课程成为省、市精品课程,两部专著、几十篇师生论文先后出版或发表。
师生的发展成就的是学校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7月以“一本读不完的书”为题介绍新劳动教育。中央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或专访。在2017年11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党建暨德育工作会议上,《正心立德劳动树人》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新劳动教育已成为富春七小改革创新事业的一张“金名片”。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校长。文章来源 |《人民教育》杂志2019年第22期,原标题为《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型——以富春七小新劳动教育探索为例》,正文图片来自“杭州富春七小”微信公号。)
“富阳共识”——
在28日举行的会议上,“中国长三角新劳动教育20校联盟”成立,并聚焦新时代劳动教育“富阳智慧”达成共识:
共识一:当前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学生的劳动意识与素养亟待加强。而我们20校联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更能促进人的体力发展和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还能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我们认为,劳动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共识二:劳动教育根在自然。生命来源于天地,劳动教育的根在天地间、在自然中。我们的天与地,可以在乡村广袤的田野里,也可以在城市紧凑的方寸间。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俯下身去,和学生们一起,为大自然中的每一次生命成长而击掌、而欢呼!我们也都看到,大自然最能让儿童发展感觉,而感觉是儿童一切心理能力发展的基础。
共识三:劳动教育重在融创。劳动教育需要时空,更需要在既有课程时空中的融合与创新。比如,农事劳作课程与传统文化课程和科学常识课程的融创,家务劳动课程与思品课程和写作课程的融创,社会劳动课程与思政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创……资源是有限的,创造性地使用资源却是无限的。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